哈工大建于1920年,百年来,哈工大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大型激光驱动器的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
100年,既是哈工大的人才培养史、创新史,更是科技成果转化史。100年来,哈工大人始终坚持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一大批国之重器的诞生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与此同时,哈工大人把大量航天领域的专利技术转化为民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哈工大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日益强劲的新动能。哈工大提供的一组专利数据便是很好的印证:截至目前,哈工大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近9000件,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专利转化1000余件,同样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燃料贮箱箱底被誉为火箭技术的“王冠”。2018年,哈工大苑世剑教授团队提出的新一代流体高压成形技术攻克了超大、超薄曲面整体结构成形中起皱和开裂缺陷并存的国际性难题,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在国际上首次直接成形出运载火箭直径3m级燃料贮箱薄壁整体箱底。
事实上,苑世剑教授团队已深耕合金的内高压成形技术20余年,该团队取得的成果满足了航天领域、国防领域多种重要零部件制造要求,并在相关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研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实力,但都是小批量使用。”苑世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汽车制造领域,苑世剑团队已为全国60%汽车厂商提供钣金件热态内高压成形设备和生产线。“这项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价格降了下来,更有市场竞争力。”
不仅如此,合金热态内高压成形技术及相关专利还应用在地铁铝合金构件、高端自行车异型管件等领域,帮助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捷安特(昆山)有限公司等成功占领国际市场。
苑世剑教授团队的事例在哈工大不是个案。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的马晶、谭丽英教授夫妇以专利入股成立高新技术企业,创办了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卫星激光通信终端产品生产。哈尔滨工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神州系列飞船所采用的低温焊接技术与光电科技相结合,攻克了LED芯片基底低温焊接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LED焊接领域空白。哈工大在这一技术领域拥有3件发明专利,实现了航空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2014年,哈工大以300余件机器人专利入股,与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共同创办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如今,该集团孵化100余家机器人科创企业,新增专利超过900件,并在智慧工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养康助机器人等方向落地应用,形成了产业集群。
这样的例子在哈工大还有许多,那么,哈工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哈工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哈工大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初衷,牢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在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由注重增量的高速度发展向注重存量的高质量增长转变。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高质量专利培育计划”和“产学研合作共享计划”,出台了包含13份附属文本的《哈工大技术类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对于在黑龙江省内实现转化的项目,对发明人团队给予80%的奖励。
据介绍,自2016年起,哈工大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系列知识产权管理改革:取消对专利申请的全额资助,改为“申请资助+托管补偿+收益分配”的全生命周期激励;实施的“高质量专利培育计划”通过综合检索分析对技术方案进行申请前评估和技术拆分、布局后分级分类管理,并分类制定转化策略。“2020年2月,教育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后,我们进行了对标,哈工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质增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思路与文件精神高度契合,文件部署的10项重点任务,哈工大目前已落实9项。”上述负责人表示。
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哈工大的百年创新,将论文“写”在广袤星空,将专利用在祖国大地。“希望哈工大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所言,进入新的一百年,哈工大人将带着全新使命,继续前行。(杨柳 张雅欣)
看的辛苦不如直接问!! 商标;专利;版权;法律